“中国消除疟疾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我们把这种模式应用到非洲,希望为全球健康做点贡献”,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在非洲坦桑尼亚选择了四个社区试点,采用五个方法减少疟疾发生率。
据记者了解,2010年我国启动了消除疟疾的工作,具体策略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加强检测、治疗和跟踪,制定并运用加强疟疾监测的“1-3-7”模式,即在一天内完成病例报告,三天内完成病例复核,一个星期内完成疫点的调查和处置。2010年我国约有3万多疟疾病例,2017年我国已没有疟疾病例报告。
“目前全球有2亿多疟疾病人,其中四分之三是儿童,预计到2030年疟疾依然会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存在,而且有些地区会非常严重”,周晓农介绍,非洲需要新的防控疟疾策略和防控模式。英国DFID资助了为期三年的一期项目已经在坦桑尼开展,选择了4个社区内20万人口试点,实行了中国防控疟疾的理念和经验。坦桑尼亚已经使用治疗、诊断、发放蚊账等策略,在此基础上,还采用了中国目前的疟疾监测“1-3-7”的策略,即疾病例诊断后1日内报告,3日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日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目前一期项目已经结束。
为了持续提供主要干预活动,避免项目中断导致的疟疾疫情的反弹,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试点、参考中国抗疟模式探索适合坦桑的全国推广计划,中国疾控中心在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展开了二期项目。按照中国的经验,首先鼓励群众一起参与,第二是利用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雇佣村民和卫生人员一起参与监测诊断和治疗工作,第三是控制蚊子。第四是把中国的“1-3-7”的模式变成“1-7”的模式。即一天内把每个村的病人汇总统计,在一周对重点地区的病人进行治疗。另外,把中国的技术带到了非洲,用中国的生产的青蒿素在当地进行治疗。周晓农说,“总体来讲,我们应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测、治疗以及跟踪模式,但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方案是2014年出来的,我们中国的“1-3-7”在各项措施上有时间概念,最后结合坦桑尼亚疫情情况,形成了在当地可适用的“1-7”模式,及时进行病例筛查和治疗”。
盖茨基金会支持的二期项目还组织设立了中坦疟疾防控示范区的协调管理委员会,希望进一步探索多方有效的公共卫生合作机制,为南南合作和中非疟疾合作提供借鉴。预计到2021年年底,该项目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区域。周晓农说,“我们预测,到2020年如果持续应用同一策略,疟疾发病率将持续减少,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地区疟疾发病率降低30%以上。”
记者了解到,2007年中国消除了丝虫病,成为全球第一个消除丝虫病的国家。预计2020年,我国有望获得世界卫生消除疟疾的证书。血吸虫病是我国需要消除的第三种寄生虫病,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25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