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的技术转化基地,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平台机构!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愿景目标

电话:0756-3616572 邮箱:ziat@ziat.ac.cn 珠海市高新区哈工大路2号龙园智慧园5栋

版权所有(C)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珠海 粤ICP备17109044号 粤公网安备 44049102496415号

全国首个“基础研究特区”来了!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21/10/22 14:46

近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提出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基础研究是一个知识探索和增长的长期过程,根本上要依靠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认为,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弘扬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同时倡导诚实守信、淡泊名利的科研学风作风,对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至关重要。

 

朱启高介绍,上海试点“基础研究特区”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调长期稳定的实施周期。以五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

 

二是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加大对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交叉研究的支持,鼓励试点机构组建交叉学科群,推动更多跨代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三是探索松绑放权的管理制度。鼓励各试点机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重点在探索非共识项目的遴选机制、实施项目专员制度、改革人才和成果评价制度、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进行尝试。

 

四是组建砥砺创新的人才队伍。在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和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培育一批跳出“跟随型研究”、创造更多“引领型研究”的一流人才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看来,“基础研究特区”的关键是“特”。所谓“特”就是要体现基础研究的特点,具体实施方法、经费使用、评价标准等要与传统项目有所不同。“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特’也要体现在我们与上海其他科研院校在优势学科领域方面的区别,体现在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特色,体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特点。”胡金波说。

 

目前,中科院上海分院初步建立了基础研究人才库、项目库和院士专家智库,计划围绕评价体系、经费“包干制”、项目专员制等方面开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工作。胡金波表示,希望通过“基础研究特区”的试点实施,探索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提升“从0到1”创新能力的科研生态体系,鼓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研“无人区”。

 

科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