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近日发布,我国科研人员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资料研究所完成,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薛敏博士介绍,蛋白质的天然合成通常要在植物或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体内,其中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达、生化合成、生理调控等生命过程,反应缓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较低,最终积累的蛋白质含量低。
而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则不受此限,故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供图
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有何用途?据介绍,目前主要用于饲用蛋白的替代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最高年份已超过1亿吨。进口大豆除制备食用油外,最大用途就是满足大规模养殖业饲用蛋白。
因此,这一突破性创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短板,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深具意义。
---------------------------------
来源丨《新京报》
记者:周怀宗
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